我校援疆教师凌小兰支教故事自述
- 文章分类:三中新闻
- 编辑:
-
2025-04-12 08:00:00
-
102次
2024年8月20日,我作为第三批“组团式”援疆教师的一员,怀揣着后方领导的重托,满载建功立业于新疆的期待,踏上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。如今,援疆生活已过去9个月,回首这段时光,我感慨万千。
一、从《无衣》的课堂到边疆的使命
2022年9月,在宜春市民革教育总支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,我站在明月山中学的讲台上,为学生们讲授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。当读到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”时,我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;当讨论到“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”的家国情怀时,教室里涌动着青春的赤诚。最让我动容的是课堂结束时,学生们用坚定的文字写下“只要国家需要,我们必将挺身而出”的那一刻,我深深体会到,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精神的传承,是让年轻的心灵懂得责任与担当的过程。
二、在挑战中寻找共鸣
初到克州江西实验中学(阿克陶雪松中学)时,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普通话水平和迥异的学习习惯,我的教学一度陷入困境。记得第一次讲解《荷塘月色》时,当我满怀激情地描述“月光如流水一般”的意境时,教室里却是一片茫然的沉默。直到孜巴古丽同学怯生生地举手,说到:“老师,我们这里的月光照在雪山上,就像给戈壁披上了银纱!”,这个充满地域特色的比喻,瞬间点燃了课堂的生机。我开始尝试将经典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结。讲授《劝学》时,我让学生们用家乡的谚语来诠释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”的道理。维吾尔族的买买提哈热立刻用“骏马也要一步一步跑”来回应,柯尔克孜族的那斯如拉则分享了“山再高也要从脚下爬起”的民谚。这些生动的本土表达,让抽象的文言哲理变得触手可及。
在批改作文时,我不再机械地纠正语法错误,而是珍视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表达。那孜热的“馕坑里烤出的太阳”、叶尔卡巴依的“马背上的童年”,这些原生态的书写让我看到了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语言天赋。渐渐地,作文本上不仅有了规范的表达,更保留了他们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。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,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向灌输,而是在尊重差异中寻找文化的共鸣点。援疆的日子虽然辛苦,但每一天都充满意义。我深知,自己只是千千万万援疆教师中的一员,我们所做的或许微不足道,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努力,汇聚成文化润疆的涓涓细流,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未来。
三、让教育的星火照亮边疆
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我深知教育公平的重要性。我主动报名参加“送教下乡”活动,前往新疆阿克陶县红柳中学,希望能为边疆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。 在课堂中,我尝试用创新的方式点燃学生对语文的兴趣。一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的课本剧改编课,让文言文“活”了起来。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不做翻译,要当一回春秋时期的谋士!”,话音刚落,教室里便响起欢呼声。我们将课文改编成“郑国危机会议”,学生们分组演绎,让历史人物走下神坛。课后,语文教研组长郭老师感慨道:“这样的课堂,不仅让古籍焕发生机,更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。”这场教学实验,也让当地教师深受启发,纷纷表示要将这种“让文字活起来”的教学方式带回自己的课堂。
除了教学创新,我还积极参与“青蓝工程”,与青年教师景大森结对帮扶。他刚转入高中教学,课堂管理经验不足。我每周听课、评课,与他探讨教学方法。半年后,他的课堂变得生动有序,学生成绩显著提升。他感激地说:“您不仅教会我如何上课,更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一名好老师!”,这样的成长,让我更加坚信,教育帮扶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教育理念的传承。 边疆的冬天格外寒冷,2024年12月,阿克陶气温降至零下20余度。看到学生们衣着单薄,我联系了江西宜春的爱心人士,短短两周内,190套校服、18套棉衣和400多件御寒衣物跨越万里,送到孩子们和其他有需要的人手中。2025年3月,我又为学生购买了220套图书,《平凡的世界》《红岩》等书籍让孩子们如获至宝。他们手捧书本,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,仿佛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。
九个月的支教生活,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心灵的对话;不仅是技能的培养,更是价值观的塑造。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我既是教育者,也是学习者;既是付出者,也是收获者。万里援疆路,一生赣陶情。这段旅程,无悔,亦无憾。